韩延华 全国中老名医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典型验案 >

带下病验案两则

时间:2015-08-08 10:08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

案一:孙某,女,41岁,工人,1987年5月28日初
    病史:白带量多有腥臭味数月,质稀,伴有腰酸体倦,不思饮食,便溏;舌质淡润,苔白滑,脉缓。
    妇科检查:外阴已产型,阴道通畅,分泌物较多,色白,有腥臭味,宫颈光滑,宫体及双附件未见异常。
    诊断:带下病(白带)。
    辨证:证属脾肾阳虚,湿浊内盛,带脉失约,任脉不固所致。
    治法:温肾健脾,益气渗湿。
    方药:杜仲20g,山药15g,党参20g,白术15g,茯苓20g,龙骨20g,牡蛎20g,芡实20g,黑芥穗15g,甘草l0g。6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分服。忌食生冷。
    二诊:带下量明显减少,食欲增进,效不更方,再服5剂。
    1个月后孙某介绍她人来诊,同时告知上次用药后痊愈,未见复发。
    【按语】 古有“十女九带”之训,可见带下病发病之广泛,本案为脾肾阳虚,湿浊内盛,任带失约所致,以自拟方温肾健脾止带汤加减治之,方中之药共奏健脾益肾、渗湿止带之功。这正符合韩氏“治带必先祛湿,祛湿必先理脾,佐以温肾固涩”的学术思想。此病“虽无致命之苦,而有暗耗之害”,可令“孕育不成,以致绝嗣,久而不治,有令人面色感会,肌肉瘦瘠,腹胁胀满,攻刺疼痛,甚至足胫枯细,多苦逆冷,尪羸不能食”之忧,若病至如此,预后大多不佳,故当予以重视。
    案二:周某,女,33岁,教师,1989年11月29日初诊。
    病史:产后4个月余,带下赤白,气味臭秽,状如米泔2个月余。现带下量多,小腹疼痛连及腰骶,阴部瘙痒、灼热,心烦不宁;舌质淡红,苔黄略腻,脉滑数。
    妇科检查:外阴发育正常,黏膜潮红,阴道通畅,分泌物量多,色淡黄兼有血液,臭秽难闻。
    辅助检查:分泌物化验:清洁度Ⅲ°,霉菌(++),白细胞(+),球杆菌(+)。
    诊断:带下病(赤白带)。
    辨证:证属产后正气虚弱,感染邪毒,虫溺乘虚而入,损伤冲任,任带失固所致。
    治法:清热解毒,利湿止带。
    方药:(1)内服方:金银花20g,连翘15g,苦参15g,茵陈20g,黄柏10g,白芍20g,椿根皮15g,牛膝15g,生地黄15g,牡丹皮15g,贯众15g。5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分服。
(2)外用药:苦参25g,蛇床子25g,鹤虱25g,百部25g,黄柏15g,枯矾10g。3剂,每日1剂,水煎滤过,熏洗于患处。
    二诊:治疗后,诸症大为好转,阴部略感不适,舌淡,脉滑缓,知其病势已减大半,嘱其守前方,再服3剂。
    三诊:诸症消失。嘱服知柏地黄丸1周,一则巩固疗效,二则考虑产后多虚予以扶正。
    【按语】 韩氏认为,带下病虽有五色之分,但临床上以白带、黄带、赤白带较为常见,赤带、青带、黑带则少见,五色带更为少见。《济阴纲目》曰:“赤者热入小肠,白者热入大肠,原其本,皆湿热结于脉,故津液涌溢,是谓赤白带下。”本案因产后血海空虚,感染湿热邪毒,虫溺乘虚而入,损伤任带,故见带下赤白。治以经验方解毒止带汤口服,方中以金银花、连翘、苦参、贯众、茵陈、黄柏清热解毒,燥湿杀虫,利湿止带;生地黄、牡丹皮、白芍清热凉血,兼以扶正,以防苦寒伤阴之虞。同时配合清热解毒杀虫药物熏洗患处,使药效直达病所,可获速效。待其邪去之时,予以知柏地黄丸滋阴清热,固护正气,辨证良准,治有先后,病得全瘥。
 
(责任编辑:admin)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