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延华 全国中老名医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典型验案 >

痛经验案三则

时间:2015-07-23 10:58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

案一:袁某,女,46岁,1974年2月4日初诊。
    病史:月事前后,满腹抽掣疼痛,上引胸膺,四肢清冷不温;舌苔白腻而厚,两脉弦细而滑,按之无力。
    诊断:痛经。
    辨证:证属寒湿阻滞肝脉,不通则痛。
    治法:暖肝散寒,调经止痛。
    方药:柴胡15g,杭白芍20g,枳壳15g,当归15g,桂枝10g,香附15g,延胡索15g,吴茱萸10g,陈皮15g,川楝子15g,干姜10g。3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分服。嘱其避风寒,饮食当慎,禁甜腻。
    二诊:1974年2月7日。药后掣痛渐减,昼轻夜重,四肢渐温,小腹下坠,小溲欲解不得,带下清稀;舌苔厚腻,脉同前。
柴胡15g,杭白芍20g,当归15g,吴茱萸10g,陈皮15g,干姜10g,桂枝10g,川楝子10g,乌药10g,延胡索15g,海螵蛸10g,枳壳15g。3剂,煎服法同前。
    三诊:1974年2月10日。腹痛减,小溲畅,带下渐少,仍感四肢欠温;舌苔渐化,两脉仍有弦象,尺脉按之无力。再以舒肝和胃,淡渗化湿之法。
当归15g,杭白芍15g,茯苓20g,白术15g,甘草5g,肉桂3g,吴茱萸6g,枳壳10g,香附15g,薏苡仁15g。3剂,每日1剂,每日2次,每次合附子理中丸1丸服。
    四诊:服药后腹痛大减而抽掣疼痛亦缓解。脉象虽有弦象按之仍属无力。此乃禀赋薄弱,寒湿中阻而气分郁结,仍需温寒化湿,少佐理气,兼调冲任,宜以丸药缓缓调之。
柴胡20g,当归30g,半夏20g,白芍40g,香附30g,延胡索30g,川楝子20g,吴茱萸20g,干姜20g,肉桂10g,薏苡仁30g,茯苓30g,白术30g,党参30g,炙甘草20g,焦三仙各30g。
    精选上药,共研细面,炼蜜为丸,每丸重6g。每日早晚各服2丸,白水送服。如感冒发热需暂停丸药。
    【按语】 本病乃禀质薄弱,寒湿中阻,气分郁结,血虚气弱,木郁不调所致。患者每值月事前后,腹部抽掣疼痛,上引胸膺,四肢清冷,当由寒滞肝脉,气机不利;木郁脾虚,水湿不运,寒湿阻滞;精血不足,脏腑濡养,经期阴血下泄,机体阴血愈虚,血虚阳气不得宣泄,故见以上病证。方用四逆散加减,以疏肝解郁,调和肝脾。方中柴胡、枳壳既可疏解肝郁,又可升举清阳,使郁邪外透;芍药、当归养血敛阴,与柴胡相配,一升一敛,散郁透邪而不伤阴;香附、延胡索行气散结,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;配以吴茱萸、干姜、桂枝、白术、温阳散寒,健脾燥湿止痛;炙甘草缓急和中,又能调和诸药,全方配伍使气机得宣,阳气得复,湿邪得除,冲任通畅则病证消除,此后改用丸剂,缓缓调之,为治疗本病的良法
    案二:杨某,女,16岁,学生。
    病史:平素娇养成性,常因小事违意而气恼拒食。近1年,月经虽按期而至但经水涩少,少腹疼痛。初未介意,后二三月一潮,腹痛之象增进,且形羸少寐,烦急便艰;舌红苔黄,脉弦滑而数。问医求药,皆以血虚寒凝议之,投以温补辛通之类,屡治不验。
    诊断:痛经。
    辨证:证属肝郁气滞,湿热下注血室,血分瘀阻所致。
    治法:解郁疏肝,行气散瘀,清利湿热。
    方药:石决明15g,赤小豆10g,牡丹皮15g,制香附20g,郁金15g,川楝子10g,乌药10g,盐橘核20g,紫丹参20g,延胡索20g,杭白芍20g。
在每月经来前5天服药,至经止后停药,即在旬日左右内,每日1剂,余则啜服。遵法调理2个月,经事以时下,腹痛不复再作矣。
    【按语】 此少女痛经,医者皆以血虚寒凝论治,投以温补辛通药物久治不愈,反而伤及阴血,韩氏认为此病缘于平素恚怒,肝气不舒,气机郁结,气滞碍血,血行不畅,瘀阻于内,久而化热,瘀热困阻,阻塞气机,冲任受阻,不通则痛。治疗抓住肝郁这一重要环节,而立疏肝解郁,清热散结之法,用石决明、白芍以平抑肝阳、养血柔肝,缓急止痛;香附、郁金、川楝子、乌药、延胡索、盐橘核以疏肝解郁,行气散结,调经止痛;佐以赤小豆、牡丹皮、丹参清热凉血,活血调经,化瘀止痛。药进月余,诸症悉除,而获全效。
    案三:陈某,女,23岁,未婚,1993年初诊。
    病史:患者正于上课之时,突发面色苍白,冷汗淋漓,手足逆冷,恶心欲吐,被同学抬入诊室。问其缘故,得知2小时前经水来潮,腹痛渐至加剧。诊其舌脉,舌质淡黯,脉沉迟,问其月经初潮情况,诉15岁月事已行,开始无痛经现象,17岁时逢经行之际贪食生冷而致腹痛,血量比以前减少,经色黯,有少许血条,得温热痛减,未经医治,痛甚时多自服止痛药控制疼痛。近2年疼痛逐渐加重,止痛药无效,故多次求治医生,曾服用过数10剂汤药,也用过多种成药,均未见明显效果。
    辅助检查:超声提示:未发现盆腔异常。
    诊断:痛经。
    辨证:证属寒凝血瘀,壅滞冲任所致。
    治法:温经散寒,暖宫止痛。
    方药:制附子5g,桂枝10g,小茴香15g,炮姜10g,黄芪20g,当归15g,白芍20g,延胡索20g,香附15g,芦根10g,甘草10g。4剂,水煎立服,每日1剂,日进3次。当时采用指压合谷法缓解疼痛,告诫切勿再进寒凉。
    二诊:用药后当日下午,疼痛明显减轻,次日疼痛消失,手足逆冷稍有缓解,面色略红,现经期第5天,经血基本停止,舌脉无显著变化。
    方药:制附子5g,桂枝10g,小茴香15g,黄芪20g,当归15g,白芍20g,川芎15g,香附15g,怀牛膝15g,炙甘草10g。水煎服,每日1剂,连服5剂。而后每隔1日服1剂,至下次月经来潮。
    三诊:患者今日经水已见,虽有腹痛感但不甚,腰酸冷,血量、色正常,手
足已温;舌质由淡黯转为淡红,脉缓。又以上方去附子,加艾叶、巴戟天。嘱其月进10剂,以资巩固。
    【按语】 此案系由经期不慎寒凉致血被寒凝,瘀阻胞脉而引起,日久寒邪愈甚,阻塞气机,故而痛甚经久不已。观其外证,一派阳虚之象,故予温经散寒,其意为血得热则行,通而不痛。方中制附子、桂枝、皆属大辛大热之品,能够补火助阳,温通血脉,散寒止痛;小茴香、炮姜暖宫散寒,调经止痛;黄芪、当归、白芍、甘草补益气血,缓急止痛;延胡索、香附理血调经,行气止痛,意在气为血之帅,气行则血行。以上诸药配伍,共奏暖胞散寒,调经止痛之功效,故而药到病除。
 
(责任编辑:admin)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